事业单位备考刷题-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伯牙、子期“以琴觅知音,摔琴祭友人”故事中的“古琴”属于八音中的( )。
A:金
B:丝
C:木
D:竹
2.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即有“八音”分类法,即依据制作材料之不同,将乐器分为八个类别。下列属于八音中的“土”的乐器的是( )。
A:竹笛
B:琵琶
C:鼓
D:埙
3.“大珠小珠落玉盘”中形容的乐器是( )。
A琵琶
B古筝
C古琴
D马头琴
4.(多选题)乐器是人们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我国乐器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属于我国民族乐器的有( )。
A:琵琶
B:吉他
C:编钟
D:小提琴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古代计时器( )量出的时间单位。
A:漏壶
B:漏刻
C:圭表
D:日晷
6.古代宫殿的室外陈设,除具有实用功能和礼教功能,还烘托了宫殿所特有的王权气派。下列关于宫殿室外陈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B:吉祥缸又被称为“门海”,置于宫殿门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之用
C: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具,置于宫殿门前象征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D:华表上端蹲兽名为“螭”,常用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上,作为主权的象征
7.“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 )。
A:春节
B:端午节
C:重阳节
D:中秋节
8.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选项描写中国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C: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D: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9.在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中,端午节一般饮用( )。
A:菖蒲酒
B:菊花酒
C:屠苏酒
D:新谷酒
10.中秋赏月是中国传统习俗,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许多关于中秋月的美好诗词。下列诗词中,与中秋无关的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C: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D: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11.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节日习俗的古典诗词非常多。下列诗词描写了不同的节日景象,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⑤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A:②⑤④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⑤
D:⑤④③①②
12.《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下面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A:中秋节
B:清明节
C:春节
D:端午节
13.中国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是从传统24节气中的( )开始算起的。
A:立冬
B:大雪
C:小雪
D:冬至
14.(多选题)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露秋”节气为( )。
A:白露
B:寒露
C:立秋
D:秋分
15.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莱芜梆子
B:柳子戏
C:吕剧
D:五音戏
16.2019年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举办,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国庆游园活动也同时举行。下列剧种与发源地匹配不正确的是( )。
A:秦腔-陕西
B:昆曲-四川
C:黄梅戏-湖北
D:越剧—浙江
17.角色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划分的,分为生、旦、净、丑四类。在元杂剧中,表现性格勇猛的人物角色是( )。
A:旦
B:末
C:净
D:杂
18.东营是山东地方代表戏曲( )的发源地。
A:吕剧
B:评剧
C:越剧
D:豫剧
19.“压轴”是戏曲术语,演压轴戏的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在演出中,压轴戏一般是指( )。
A:最后一个演出的剧目
B:倒数第二个演出的剧目
C:倒数第三个演出的剧目
D:返场演出的剧目
20.(多选题)戏曲脸谱的功能,一是凸显角色性情,二是暗寓褒贬之意。脸谱的不同颜色象征着人物的不同性格。下列关于脸谱色彩象征意义正确的是( )。
A:白色一般表示纯洁善良
B:红色一般象征忠义勇武
C:黑色一般意味着刚正不阿
D:蓝色一般代表桀骜不驯
21.中国汉字形体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22.汉字听写大赛经电视热播后,汉字的演变历史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下列汉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金文→小篆→甲骨文→隶书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23.甲骨文属于哪一类文字?( )
A:表意文字
B:表音文字
C:象形文字
D:楔形文字
24.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与当时世界上先后出现的古埃及纸草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度印章文字,并称世界四大最早文字。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B: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C:甲骨文是夏朝的文化产物
D:王懿荣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指的是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称赞,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誉的是( )。
A:官窑
B:哥窑
C:汝窑
D:定窑
26.(多选题)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体现了陶瓷工艺在唐朝的一次发展,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是因为其主要以( )三色为主。
A:蓝
B:黄
C:绿
D:白
27.“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但在明代中期以前,它却是一个褒义词。因为按照明代服制的规定,当时的官员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兽”,只有“当官的”才能穿上绣着飞禽或绘着走兽的官服。下列动物不在“文禽武兽”之列的是( )。
A:鹌鹑
B:天鹅
C:云雁
D:虎
28.《周易·系辞上》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所描述的关系是( )。
A:朋友
B:父子
C:夫妻
D:兄弟
29.(多选题)中国传统文化用语中,经常以“别称”或“代称”指代人、事、物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巾帼不让须眉”,巾帼代指妇女,须眉代指男子
B:“左迁”表示升官之意
C:“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结婚年龄
D:“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兰花
30.(多选题)从古至今,由“床”引申而来的意象有很多,如像床的器具:琴床、机床、车床、笔床、橹床等。下列选项中,“床”的涵义相同的是( )。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C:皎皎明月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解析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具体来说“金”指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缶”;“革”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如笛、箫等;“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拀、敔等。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八音”是周代的乐器分类法,记载于《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简单分类为:金如钟、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瑟、木如祝敔、匏如笙竽、竹如箫,这些乐器都是周代乐器中最常见的典型器物。
A项错误,竹笛属于八音中的竹。
B项错误,琵琶属于八音中的丝。
C项错误,鼓属于八音中的革。
D项正确,埙属于八音中的土。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弹奏的声音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之上,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民族乐器即中国的独特乐器,现一般流行的有琴、筝、箫、笛、唢呐、二胡、琵琶、丝竹等,是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
A项正确,琵琶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
B项错误,吉他属于西洋乐器,与小提琴、钢琴并称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
C项正确,编钟是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大型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D项错误,小提琴属于西洋乐器。
故正确答案为AC。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称“寸”,缘于古人用“晷”来测算时间,“晷”又称作“日晷”。日晷即是在圆形板上刻上表明时间的度数,圆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度数上,即表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距离。故正确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B项正确,吉祥缸是指置于宫殿门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用的水缸。古时又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的水似海般多,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为“吉祥缸”。故宫中的吉祥缸除了防火的作用外,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C项正确,嘉量是古代标准量器,有鬴、豆、升三量。日晷与嘉量并肩于宫殿前,昭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并象征着天地统一,江山永固。
D项错误,螭,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之一。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士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加倍。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故正确答案为C。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意思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鹊桥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会面的日子,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两句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
B项正确,“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出自德容的《七夕二首·其一》,意思是:牵牛星、织女星为什么要在今晚相会呢?只留下庭前的一弯月亮。表达作者在七夕节的忧愁伤感。
C项正确,“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出自李商隐的《辛未七夕》,意思是:怎么能不酬谢架桥的乌鹊,只偏爱蜘蛛,向它乞求巧丝。作者在七夕之时创作此诗,借牛郎织女之事抒发自己喜悦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忧伤的情怀。
D项错误,“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出自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将月亮撑破的。描写的是中秋之夜的月亮,写的是中秋节,与其他选项不同。
本题为选故正确答案为D。
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是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相传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便又以端午节来纪念屈原。端午节有赛龙舟、挂艾叶和菖蒲、吃粽子、饮菖蒲酒和雄黄酒、戴五色丝线和香包等习俗。
A项正确,饮菖蒲酒是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宋代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B项错误,饮菊花酒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
C项错误,屠苏是古代一种酒名,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以避瘟疫是古代汉族的风俗。南宋陆游在《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D项错误,饮新谷酒是哈尼族的习俗,每年秋收之前,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故正确答案为A。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该句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B项正确,该句出自宋代李朴《中秋》,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描绘了一幅天上月光朗照、人间千里通明的画面。
C项正确,该句出自宋代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D项错误,该句出自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虽然词句中提到了“吴刚”,但和中秋并无直接关联。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5月11日写给当时的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通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飞入月宫受到神仙敬仰及他们为革命胜利而感到喜悦的心情描写,歌颂了革命烈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以及诗人对他们的深情怀念。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与我国古代节日相关的文化常识。
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出自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这是一曲爱情颂歌,描写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
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王安石的《元日》。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描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的情景,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④“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出自明代边贡的《午日观竞渡》。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
⑤“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元宵节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热闹景象。
诗句描绘的节日景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
故正确答案为A。
1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记忆。
一年二十四节气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因此上述选项中,只有清明节来源于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故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
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常识。
《二十四节气歌》是将二十四个节气按先后顺序编排在一起的民谣。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指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指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指的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综上,“露秋”对应的节气分别为白露、秋分。
故正确答案为AD。
1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国情省情。
A项错误,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包括梆子与微调两类声腔。
B项错误,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柳子戏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
C项正确,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
D项错误,五音戏为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
故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B项错误,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因此,昆曲发源于昆山,而不是四川。
C项正确,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黄梅戏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D项正确,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1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
A项错误,旦是扮演妇女的角色,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
B项错误,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
C项正确,净是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
D项错误,杂是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故正确答案为C。
1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的相关知识。
A项正确,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起源于山东东营,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B项错误,评剧,起源于河北,是流传于华北、东北一带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项错误,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D项错误,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故正确答案为A。
1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压轴”原本是戏曲名词,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最后一个演出的剧目称“压台”也叫“大轴”、“送客戏”。第一个剧目叫“帽儿戏”,亦称开锣戏。
A、C、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主要考查戏曲脸谱的相关知识。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是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它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
A项错误,白色脸谱一般表现奸诈多疑。如:《群英会》里的曹操、南宋时的大奸臣秦桧。因此选项表述错误。
B项正确,红色脸谱一般表示所饰人物忠勇、正直。如:关羽被后人视为忠义代表,受人尊崇,就是典型的红色脸谱。因此选项表述正确。
C项正确,黑色脸谱一般表示人物刚正不阿、正直、无私。如:包拯。因此选项表述正确。
D项正确,蓝色脸谱一般表示人物桀骜不驯、刚强、有心计。如:《连环套》中的窦尔敦。因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CD。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象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B项错误,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C、D项错误,大篆是西周晚期使用的文字。小篆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因此,最早出现的是甲骨文。
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它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产生于商朝(公元前1300年左右~公元前1046年左右)。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因此,按照时间排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表意文字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信息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
B项错误,表音文字是一种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分为音节文字、辅音文字、音位文字。
C项正确,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D项错误,楔形文字,是由古苏美尔人所创,属于象形文字。
故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B项正确,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C项错误,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D项正确,王懿荣,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甲骨文之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首次发现甲骨文,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宋代官窑是宋代宫廷自置、专为皇室烧制精美器物的瓷窑。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B项错误,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C项正确,汝窑,因产于宋代时期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位居五大名窑之首,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是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
D项错误,定窑是宋代著名白瓷,北方白瓷的中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等品种,分别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故正确答案为C。
26.【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故正确答案为BCD。
27.【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据《明会典》记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A项正确,鹌鹑之“鹌”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是表示官员等级的一种动物。
B项错误,明朝官服图案中没有天鹅。
C项正确,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由于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
D项正确,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2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比喻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整句话强调的是朋友交情深厚,“义结金兰”由此而来。
B项错误,古代形容父子常用“有其父必有其子”,出自《孔从子·居卫》。
C项错误,古代形容夫妻间关系好常用“秦晋之好”、“鸾凤和鸣”等。
D项错误,古代形容兄弟之间情谊常用“情同手足”、“八拜之交”等。
故正确答案为A。
29.【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项正确,巾帼,古代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须眉代指男子。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B项错误,“左迁”是指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项正确,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D项错误,“人比黄花瘦”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全文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的黄花指的是重阳节盛开的菊花。
故正确答案是AC。
30.【答案】ACD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为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其中“床”是指供人睡觉休息的家具。
B项,“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出自李白《长干行二首》,意为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其中“床”是指井栏,即后院水井的围栏。
C项,“皎皎明月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出自曹丕《燕歌行二首》,意为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其中“床”是指供人睡觉休息的家具。
D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静夜思》,意为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其中“床”是指供人睡觉休息的家具。
综上所述,A、C、D项中“床”,均是指供人睡觉休息的家具,涵义相同。
故正确答案为AC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